夕亭阁 > 历史军事 > 我在大俞做王爷 > 第十章 洞庭寻师

第十章 洞庭寻师(1 / 2)

九里小洞庭,

飞花已无命。

若非此中人,

君子请绕行。

一首诗写在小洞庭湖边的牌子上。意思当然很简单,就是让不是洞庭派之人莫要踏足此地,落叶飞花即可伤你性命。

于情和孟一凡坐着一叶扁舟向九里无量山划去。四处湖光山色,美不胜收。想想洞庭派选择这个地方也真是独具匠心了。船到湖中间,突然从水中升起一个平台,孟一凡一看大吃一惊,真有点科幻小说的意思。二人登上平台。一会儿就来到了无量山。

无量山高大巍峨,光看天梯就有好几千层。孟一凡这时十分怀念上一个世界的观光索道。上下山不费力,还能把景色尽收眼底。足足爬了几个小时,二人才来到洞庭大殿门口,门缓缓的开了,一位道人过来领路。“师尊年事已高,在房中休息,二位请随我来”孟一凡也是纳闷,他们啥也没说,这道人便知他二人找无敌道人,难不成是读心术。

二人来到了无敌老道的房中,只见无敌道人在屋里打坐。见两人进来方开口说话,“二位施主,此次前来,找贫道何事啊。”说着话眼皮都没有抬,不知道是太老了,睁不开眼,还是不屑用眼睛观瞧。“师父,是我,您还记得吗,宁州于情,当时您见我时,我才十岁,一别多年,特来拜见。”无敌道人睁开眼,“是情儿啊,你过来让为师看看。”

于情走到无敌道人身边,无敌道人老泪纵横,“孩子啊,你这出落成大姑娘了。为师老眼昏花已经看不清了。为师剩余时日不多,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你,真是非常欣慰啊”

孟一凡细看着老人,满脸皱纹,眼袋下垂,一头银丝如仙人一般。看面相应该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。“师父不是教我不老之术吗,为何师父自己不练”于情疑惑的问道。“这一世师父罪孽深重。练此功也是徒劳。为师已九十有八,放在旁人早已驾鹤西去,此道术还是有其功效的。你二人此次上山是为何事啊?”无敌道人叹了口气。

“师父,我已不在宁州艺馆,这次我带我相公来拜见师父,他就是大俞皇九子陈王尹博,。徒儿已是他的贵妃”

无敌道人突然睁开眼“你是皇九子,我与你父皇多年前就相识。也有二十多年未见了。既然娶了情儿,也是一家人了。”

老道说话语速很慢,好像用尽了全身力气。

“师父,我们这次来,是想让您再教我们些本事。听军师说过您会改造武器,我们也是过来寻问武器之事”于情刚一出口,无敌道人脸色大变,缓了一缓,便又说道“改造武器之事,都过去二十年了,不提也罢。当年我门下有一工匠,善造各种特殊武器。可惜后来在江湖失踪,这二十年间,并无人见过此人。只有些许传言。你二人潜心练武。我让门人查询此工匠下落,如有消息会通知你们。”说着便让一位道人领二人去各自房间。

次日起,二人便在大师兄指导下练习洞庭真气,话说洞庭真气练成之人可让所练武功达到九层。这让孟一凡想到了以前看的小说里提到的易筋经,不由得格外重视起来。

洞庭真气需夫妻二人一同练习,练此真气常会阴阳逆行,走火入魔,夫妻二人练习可破此局。二人便在大师兄指导下刻苦练习。

这一日天气大好,于情提议在山中转转。二人携手同去。转至半山腰发现一只白兔。这山中竟然还有兔子。于情一人在前追那种白兔,孟一凡只能紧追不舍。

“相公,快来,看我发现了什么”于情显得十分高兴。

孟一凡走近才知道,是岩石上一扇木门。木门长满了青苔,看来很久没有人开过了。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杂草。可能是因为这几日有风,杂草被吹开了大半露出了木门。

“相公,你说里面是什么”于情好奇的瞪大了眼睛。“算了,不要管这是什么了。估计是密道或者藏食物的仓库。每门每派都有。我们还是走吧”孟一凡倒是没有太多兴趣。这种情况在别的小说里出现的太多了,自己写剧本也常有,他并不觉得新奇。

“不行,不行,我要进去看看。你得陪着我”于情执意要进去,一探究竟。

孟一凡看了看木门有个钥匙孔。用力拉了一拉。木门自己开了。原来是年久失修,一拉门锁就坏了。二人看里面一片漆黑,找来了一个火把,钻了进去。说实话,孟一凡的内心是忐忑的,他的胆子并不大,在现代社会的时候,他也不怎么敢去玩游乐场的鬼屋,为此,女朋友还和他生过气。这次陪这一世的老婆,可不能怂了。

走了几百米,又见一个石门,孟一凡点亮了旁边的壁灯。原来是个机关。石门上画着一个九宫格,上面还有几个阿拉伯数字。孟一凡心里一惊,这个时代也出现阿拉伯数字了吗,而且还有九宫格。以前都知道古人是不学数学的,更不要说阿拉伯数字了。于情看着九宫格好奇,不知道是什么东西。孟一凡其实有些害怕的,怕石门后面有机关,怕里面是个死人墓。除了知道自己上一世大概是死了,他还没有见过死人。

“相公这是什么,好奇怪,”于情指着九宫格,似乎想解出这道数学题。孟一凡心里一笑。这九宫格也就小学水平。他花了不到一分钟就做好了。只听“咯吱”

最新小说: 坑王小传 大韩之忠心靠山王 开局老婆送上门,从卖肾宝开始发家致富 风起大兴 春天的抵抗 再世潘金莲 大秦九皇子:冷艳女将军总想和离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我能看见文物的故事 万历新明